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邁向目的之路:幫助孩子發現內心的召喚,踏上自己的英雄旅程


邁向目的之路:幫助孩子發現內心的召喚,踏上自己的英雄旅程

The Path to Purpose─Helping Our Children Find Their Calling in Life


目的、承諾,與年輕人和社會的福祉
為什麼目的很重要?當年輕人邁向未來時,擁有激勵人心和崇高的志向,對年輕人有什麼作用?當然,不難看出其對社會的益處。如果沒有年輕的一代接受挑戰,獻身於這個有許多地方亟需改善的世界,實在很難想像我們如何能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但是在本書裡,我最關心的不是社會,而是年輕人本身。在本書裡,我極力想說明的是,尋找一個清晰的生命目的,是追求快樂與滿足的人生所不可欠缺的,而要完成這件事,在如今的文化環境裡,要比以前更為困難許多。

到底我所謂的「生命目的」指的是什麼?目的是一種終極的關懷。它是「為什麼?」、「為什麼你正在做你現在所做的?」、「為什麼這件事情跟你有關?」、「為什麼他們很重要?」這些問題的最終答案。目的,是一個短期目標背後更深層的原因,也是驅動我們每日大部分行為背後的動機。

短暫的欲望來來去去。年輕人也許會渴望考試拿到好成績,在舞會裡有個美好的約會,擁有最新款的電視遊樂器,在籃球隊裡坐上明星球員的位置,或是獲得一所聲譽卓著的大學入學資格。這些是欲望,反映了立即的目標,但是它可能有、也可能沒有長期的意義。目的,相對的,它本身就是終點。

隨著歲月增長,一個人可以改變目的,或增加新的目的;但是目的的本質就在於,至少可以維持得夠久,久到足以讓一個認真的承諾,可以朝著這個目的前進,以獲得一些成果。目的可以主導人的一生,不只是賦予人生意義,還提供不斷學習與努力完成的激勵與動機。

生命的意義~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心靈鑰匙

生與死的對話

很少談論生死話題的書讓人感覺這麼溫暖,這麼從容。像春天的風。

一個大學時代甚為老師器重的學生,畢業之後浮沉於社會的洪流,舊日的理想則幻滅遠去。說是要和老師保持聯絡,但是卻16年未通音信。

然後,有一天,他突然在電視上看到了已經老去的教授,而教授只剩下沒有多久的生命。於是,他們再度重逢,教授重新給他上了14堂課。所有的課都是在星期二上的,甚至最後教授入土的日子也是星期二。

這位學生就是<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你可能不認識米奇,但他是美國知名的體育記者和專欄作家。他的老教授墨瑞‧史瓦茲(Morrie Schwartz)罹患了一種簡稱為ALS的重症。這種病的症狀是肌肉會從腿部逐漸地萎縮,當萎縮到達肺部時,生命隨之結束(著名的物理學家,<時間簡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就是得這個病)。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是墨瑞在最後的日子中和米奇談論有關愛、感情、寬恕……等人生課題的一個紀錄。米奇每個星期二去探望他,就像當年在大學的時候一樣,選修每個星期二墨瑞的課。

很難想像,看著自己一天天地接近死亡,是一種什麼滋味,特別是這種「接近」可以「感覺」得到的時候。身處其中的墨瑞是這樣看待的,「若有必要的話,我會好好哭上一場,但哭過後我會專注在生命中仍未失去的種種好東西上面:來看我的人,我聽到的事情……」「看著自己的身體慢慢萎縮至死,是很可怕,但這也很可喜,因為我有充分的時間說再見。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幸運。」 墨瑞的幽默樂觀和對生命的熱情,伴隨他的處境,讀來格外令人感動。

這個垂死的老人誠摯地向他疼愛的「夥伴」(兩人在大學時代以「教練」、「夥伴」相稱)傳達,真正可怕的不是生命結束,而是活著卻不知所做為何。有很多人其實在活著的時候就已死去。「死亡,是件悲傷的事,米奇,但活得不快樂也是悲傷。」 生命中什麼是重要的事,可能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也可能大多數人都還沒找到自己的答案。

米奇在社會中沈浮了16年,擁有了名利,但他直到再度和老教授重逢,才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柔軟了他世故冷漠的心,也提供我們一個重新檢視自己生活和價值觀的角度。   米奇的文字十分精練,也相當流暢。讀著讀著,常常會感到心裡好像被什麼觸動了,有一種暖暖的感覺流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