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青少年的性態度、性行為

墮胎逐年增加 勵馨:台灣青少年未婚懷孕比例亞洲之冠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台灣少子化日益嚴重,但是,青少女非預期懷孕、墮胎卻未曾減少。即將在網路播放的微電影《美人魚》說出了青少女懷孕的無助,企製台北北安扶輪社創社社長梁吳蓓琳表示,身為女性社團,看到了青少女的困境,她們想告訴已懷孕的女孩:「你不會孤單,請你趕快求助。」
北安扶輪社催生了「Give me a hand 讓愛重拾希望—美人魚微電影」。微電影《美人魚》將藉由媒體播映和網路的轉發流傳,關懷青少年非預期懷孕,並結合Yahoo網站播出,同時,與勵馨基金會合作,進入校園宣導。幫助更多徬徨的青少年╱女走出困境。 

十六歲的「小媮」是一個喜歡游泳的女孩,她從童年時就常跟著媽媽在海邊玩耍游泳,媽媽總是說她是最可愛的小美人魚,而小媮也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變成一個和媽媽一樣美麗的女孩。

然而,小媮的媽媽後來卻因為與父親失和,竟然抛下了小媮和爸爸離家遠去,傷心的小媮從此面對的就是一個破碎的家庭,還有每日頹喪失志、鬱鬱寡歡的父親。

少女小媮失去了親情的依賴,只好轉而向外尋找溫暖和愛;美麗是她得天獨厚的武器,靠著擔任平面模特兒,小媮獲得被注目的虛榮和受到讚美的滿足感,而美麗也為她引來異性的愛慕和追求。被愛的感覺滋潤了小媮的寂寞芳心,但是沈浸於愛情的她,卻完全沒有想到前方在等待的,是再一次的抛棄以及非預期懷孕的恐慌!

不知去向的母親、溝通困難的父親,還有完全無法負責的小男友,小媮孤獨面對著不可知的未來,倉惶紛亂的心緒,讓小媮對生活逐漸失去了希望…。

青少年性態度的探討

一見鍾情究為何?


認識同性戀


下視丘  松果體  腦下垂體

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諮商實務

完形治療

阿德勒諮商

焦點解決






現實治療


個人中心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




鼓勵探問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邁向目的之路:幫助孩子發現內心的召喚,踏上自己的英雄旅程


邁向目的之路:幫助孩子發現內心的召喚,踏上自己的英雄旅程

The Path to Purpose─Helping Our Children Find Their Calling in Life


目的、承諾,與年輕人和社會的福祉
為什麼目的很重要?當年輕人邁向未來時,擁有激勵人心和崇高的志向,對年輕人有什麼作用?當然,不難看出其對社會的益處。如果沒有年輕的一代接受挑戰,獻身於這個有許多地方亟需改善的世界,實在很難想像我們如何能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但是在本書裡,我最關心的不是社會,而是年輕人本身。在本書裡,我極力想說明的是,尋找一個清晰的生命目的,是追求快樂與滿足的人生所不可欠缺的,而要完成這件事,在如今的文化環境裡,要比以前更為困難許多。

到底我所謂的「生命目的」指的是什麼?目的是一種終極的關懷。它是「為什麼?」、「為什麼你正在做你現在所做的?」、「為什麼這件事情跟你有關?」、「為什麼他們很重要?」這些問題的最終答案。目的,是一個短期目標背後更深層的原因,也是驅動我們每日大部分行為背後的動機。

短暫的欲望來來去去。年輕人也許會渴望考試拿到好成績,在舞會裡有個美好的約會,擁有最新款的電視遊樂器,在籃球隊裡坐上明星球員的位置,或是獲得一所聲譽卓著的大學入學資格。這些是欲望,反映了立即的目標,但是它可能有、也可能沒有長期的意義。目的,相對的,它本身就是終點。

隨著歲月增長,一個人可以改變目的,或增加新的目的;但是目的的本質就在於,至少可以維持得夠久,久到足以讓一個認真的承諾,可以朝著這個目的前進,以獲得一些成果。目的可以主導人的一生,不只是賦予人生意義,還提供不斷學習與努力完成的激勵與動機。

生命的意義~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心靈鑰匙

生與死的對話

很少談論生死話題的書讓人感覺這麼溫暖,這麼從容。像春天的風。

一個大學時代甚為老師器重的學生,畢業之後浮沉於社會的洪流,舊日的理想則幻滅遠去。說是要和老師保持聯絡,但是卻16年未通音信。

然後,有一天,他突然在電視上看到了已經老去的教授,而教授只剩下沒有多久的生命。於是,他們再度重逢,教授重新給他上了14堂課。所有的課都是在星期二上的,甚至最後教授入土的日子也是星期二。

這位學生就是<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你可能不認識米奇,但他是美國知名的體育記者和專欄作家。他的老教授墨瑞‧史瓦茲(Morrie Schwartz)罹患了一種簡稱為ALS的重症。這種病的症狀是肌肉會從腿部逐漸地萎縮,當萎縮到達肺部時,生命隨之結束(著名的物理學家,<時間簡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就是得這個病)。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是墨瑞在最後的日子中和米奇談論有關愛、感情、寬恕……等人生課題的一個紀錄。米奇每個星期二去探望他,就像當年在大學的時候一樣,選修每個星期二墨瑞的課。

很難想像,看著自己一天天地接近死亡,是一種什麼滋味,特別是這種「接近」可以「感覺」得到的時候。身處其中的墨瑞是這樣看待的,「若有必要的話,我會好好哭上一場,但哭過後我會專注在生命中仍未失去的種種好東西上面:來看我的人,我聽到的事情……」「看著自己的身體慢慢萎縮至死,是很可怕,但這也很可喜,因為我有充分的時間說再見。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幸運。」 墨瑞的幽默樂觀和對生命的熱情,伴隨他的處境,讀來格外令人感動。

這個垂死的老人誠摯地向他疼愛的「夥伴」(兩人在大學時代以「教練」、「夥伴」相稱)傳達,真正可怕的不是生命結束,而是活著卻不知所做為何。有很多人其實在活著的時候就已死去。「死亡,是件悲傷的事,米奇,但活得不快樂也是悲傷。」 生命中什麼是重要的事,可能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也可能大多數人都還沒找到自己的答案。

米奇在社會中沈浮了16年,擁有了名利,但他直到再度和老教授重逢,才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柔軟了他世故冷漠的心,也提供我們一個重新檢視自己生活和價值觀的角度。   米奇的文字十分精練,也相當流暢。讀著讀著,常常會感到心裡好像被什麼觸動了,有一種暖暖的感覺流過。








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馬拉拉~一位為爭取教育權而被槍殺的女孩







因倡導女權而遭到塔利班槍手槍擊的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尤薩塞星期五(7月12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講,形容禁止她發聲的企圖沒有得逞。

馬拉拉在講話中說,恐怖分子認為他們能夠改變她的決心,但是對她來說,失去的只是懦弱、膽怯和無望,得到的則是力量和勇氣。
她還說,極端分子懼怕書籍和筆,懼怕婦女。
馬拉拉呼籲政治家迅速採取緊迫的措施,以確保每個孩子享有上學的權利。
她說,「讓我們拿起書本和筆來,這是我們最有力的武器。」







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跨文化交流


Project for Future Teachers - Knowing Our Students; Knowing Ourselves



Kseniya Pishchako and future teachers from Belarusian State Pedagogical University, Minsk, Belarus

Noureddine Laouni and his future teachers from Centre Régional des Métiers de Formation et de l'Education - CRMEF, Morocco


Chih-Hsuan Chang and her future teachers from Teacher Education Center,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Taiwan


Laura Hauerwas and her future teachers from Providence College, Rhode Island, USA


Each professor will divide the future teachers into three sub-groups. 
Group 1 from Belarus will interact with Group 1 from Morocco and Group 1 from Taiwan and Group 1 from USA. They will form the international Team 1. 
Group 2 from Belarus will interact with Group 2 from Morocco and Group 2 from Taiwan and Group 2 from USA. They will form the international Team 2. 
Group 3 from Belarus will interact with Group 3 from Morocco and Group 3 from Taiwan and Group 3 from USA. They will form the international Team 3. 
In this way, all the future teachers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interact with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and cultures.




西班牙吉隆納 未來教師 





德克薩斯州 休士頓 未來教師






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巴塞隆尼亞 貝爾加 未來教師

2018年2月28日 星期三

正向內觀靜坐冥想


練習深呼吸
摘錄自哈佛大學開放課程-Positive Psychology第17堂課.主講:塔爾博士Tal Ben-Shahar

情緒生命將影響生命開展的方向
§情緒自發性與控制
§心靈的開放、感受等主要是展現在先於敘說、未完全概念化的前反思生命……逐漸形成氣質性情緒
§學生的感受力、主體意向性應納入每日的學習中,透過心之共鳴而開展情緒的生命
§如何促進心靈的感受性~達文西
§個人的價值視野是在不斷互動的過程中,持續的重組與改造……教育者創造經驗,讓正向情感如愛與同情成為心的氣質……
§意向、信念、感受改變,情緒也將有所不同

林建福(90)。教育哲學:情緒層面的特殊關照。臺北市: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