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9日 星期三

生命教育







© 由 Storm Media Group 提供
編按:媽媽過世之後,少了平時的的耳提面命、瞻前顧後,孩子該怎麼獨自面對親友、處理後事,度過沒有媽媽的第一個生日?插畫家母女聯手出書,從事後第一天寫到兩萬天,以風趣慧黠的筆調,教導女兒正視情緒、整頓生活、生養下代、不忘珍視生命事物。




爺爺的天堂筆記本──死後守護家人的10種方法

精華簡文

爺爺的天堂筆記本──死後守護家人的10種方法


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思考~人類可塑性、反社會人格與暴力20140521-20160510

人類的可塑性(引自 「改變」一書,遠流出版)
1.個體的行為有多少是受到立即環境的影響? (現在)
2.個體的行為有多少是受到過去情境的影響? (過去)
3.個體的行為有多少是受到他本身是個怎樣的人影響? (個性‧本性)
4.個體的行為有多少是受到他自己決定要怎麼做的影響?(選擇)
5.假設你對個體解釋他這樣做是不對的,你建議他改變。他同意他應該悔改,他也表示想要悔改。個體可以改變得多徹底? (接受勸導而改變)

6.假設你從來沒有跟個體談過他的行為。 你認為個體會改變多少? (自發性的改變)

個案.鄭捷事件

聯合報社評指出,反社會人格的一大特徵是「無罪惡感」,不會有良心上的譴責,與鄭捷犯案後的無悔意表現相切合。......鄭捷事件「暴露了年輕世代反社會、缺乏良知的危險心靈。」



1.鄭捷隨機殺人案起訴書


2.「若出去不會再殺人」 鄭捷被噓

北捷殺人案昨天辯論終結,凶嫌鄭捷律師主張鄭捷有悔意,無判死刑理由;檢方論告痛批鄭捷「想死又怕痛」,手段凶殘且無悔,「人神共憤」,求處四個死刑。鄭捷則在最後陳述時說,他造成的傷害無法彌補,但願接受心理治療,若有機會出去,不會再殺人。鄭的這番話立即卻引來旁聽席民眾噓聲。
鄭捷的律師說,鄭捷社會化程度低,思考能力與未成年者無異,沒有家庭、學校協助他承擔壓力;而他被鑑定出患有葛瑞夫茲氏症等情緒障礙,無法排除殺人是因患病而導致。

3.鄭捷冷血告白 死刑我不在意


4.寫鄭捷判決邊落淚 女法官常揪心

連雅婷認為,鄭捷犯案過程的任何一個環節,只要有人多費心,多給予一些關懷與注意,或許結果就會不一樣,對於鄭捷青少年時期的特殊個性、情緒表現,在卷證中有部分事情,就可見端倪,而鄭捷的高中同學示警,東海大學若不僅指派教官處理,另請心理輔導人員陪同了解,或許整個結果就會全然不同了。

但這不是要怪罪父母、學校,從卷證等資料,鄭捷國小、國中所就讀的學校,都可知道鄭捷父母非常費心安排、關注其教育、生活,甚至鄭捷就讀大學,母親每天都會跟鄭捷聯繫,但鄭捷真的個特殊的小孩,畢竟每個人成長、生活歷程都會遭遇挫折,不可能永遠順遂,但鄭捷卻選擇如此激烈的方式回應內心不安。

對一般人而言,如果和同學相處不睦,通常只會選擇不再往來,頂多記恨一陣子,鄭捷卻誓言報仇、殺人,且這道陰影還不斷在他內心蔓延滋長,最後竟演變成捷運喋血的瘋狂隨機殺人行動。

連雅婷認為,鄭捷的人際關係,其實並沒有他自己想像中的那麼差,只是他太過自我中心、自戀,要所有人都仰慕他。


表達心理治療及諮商的需求
鄭捷的父母前幾天寫信給法院,表示對兒子殺人的行為,造成無辜死傷感到痛心,他們不知兒子殺人的動機,願與兒子一起接受心理治療及諮商,並強調非為兒子求情,而是希望透過心理治療,找出兒子殺人的「答案」,協助社會防範,避免再有類似的案件發生。


5.我們了解22歲的鄭捷了嗎?

6.小燈泡媽媽文
鄭捷很快的就執行死刑,意即就這樣失去了一個研究與瞭解的對象,他死掉了,然後呢?繼續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繼續速速執行??從過往的訊息來看,鄭捷是想死的人,所以藉由殺人來讓自己死,這樣的結束如他所求,那有什麼意義?鄭捷無精神異常,能清楚表達,也是生活相對比較不被社會邊緣化的,更應該要好好加以瞭解,到底他們是為什麼?他在想什麼?在生命發展的過程中,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他從國小就想殺人,為什麼家庭、學校、親人、朋友、社會,沒能接住他?
國家是不是最少應該要給大家一個交代,好好剖析犯罪者以及整個事件的原因,給社會一個「理解」的機會,社會才有辦法走的更遠更好。唯有當我們瞭解這個人是怎麼一步步走向犯罪,我們才有機會談改善、談預防。否則,我們就真的只是永遠的活在一個未知的恐懼之中。
請問國家,執行死刑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做完該做的功課?!



7.改變源頭導致暴力的行為




















走調的生命20140521-20160510

王浩威:是怎樣的一個社會,逼出鄭捷這樣的生命狀態

孩子的內心世界從來沒被真正的注意到,因為大人只是在乎小孩究竟是屬於可以讓他們光采的好孩子(像小說裡罐頭工廠所出產的孩子一樣的好),還是讓他們丟臉的壞孩子。然而,在這樣的在乎下,孩子自身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屬於人的部分,卻是不知不覺地不存在於我們的世界中了。
這樣的不存在,日本的社會則是用「透明的存在」來形容。

「透明的存在」這名詞,曾出現在日本的犯罪事件裡。1997年日本神戶市須磨區發生了連續殺人事件,包括死亡的兩人和重傷的三人皆是小學生。犯人手法殘暴,甚至還以「酒鬼薔薇聖斗」自稱,寄出挑戰信,整個日本社會都震驚了。然而事隔多日以後,當整個案情終於水落石出,最教人震驚的是,這個被想像成惡魔一般的兇手,竟是一位平常看不出任何異樣的十四歲少年。



死刑犯的最後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