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7日 星期一

心理健康與正向心理特質






















衝動系統與反思控制系統的啟動~延宕滿足與抗拒誘惑



1970年代,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帶領學生在史丹佛大學的附設幼稚園進行一個測試。他們讓接受測試的孩子單獨留在房間內,給他一塊棉花糖,告訴他:我會離開15分鐘,如果這段期間你沒有把棉花糖吃掉,那我就再給你一塊。
米歇爾教授之後持續追蹤這群受試者,發現驚人的結果:當初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無論是學業、經濟、健康、甚至人際關係的成就都比較高。











正向情緒的培養與幸福感的促進cultivate well-being























葡萄乾冥想(The Raisin Meditation):摘自 正念進食

抽5-10分鐘獨處,確保不會被家人、朋友或手提電話打擾。預備數粒葡萄乾(或其他果乾、果仁),亦可準備紙和筆在完成後記錄你的感受。以下8點指引可在事前看一遍,但毋須過分執着程序。

1. 拿起

取一粒葡萄乾放掌心,或放在拇指和食指之間。感受到它的重量嗎?

2. 觀看

不要急着放入口,花些時間觀看葡萄乾,想像自己從火星來到地球,一生都未看過這樣的東西。也想像自己準備要畫素描,留心它的形狀、陰影與光位,每一道皺痕、凹陷。

3. 觸摸

讓葡萄乾在拇指與食指間輕輕翻轉,留意它的質感,手指有何觸感?

4. 嗅聞

把葡萄乾湊近鼻前,保持正常呼吸,留意氣味。若沒有嗅到氣味,亦要感受這個觀察。

5. 入口

慢慢將葡萄乾拿近嘴巴,再輕放入口,同時留意手和舌頭的動作:手是怎樣準確安放它,而舌頭又是如何「接住」它?先不要咀嚼,花約半分鐘留意口腔的感覺。

6. 咀嚼

留心每一咬葡萄乾有否釋出味道?牙齒咬合時它的質感又是怎樣?繼續緩慢地咀嚼,但先不要吞下肚。

7. 下嚥

看看你可否偵測腦內出現吞下葡萄乾的意圖,留意舌頭在吞嚥前後的動作。

8. 回味

花少少時間回味,葡萄乾有Aftertaste麼?吃完有甚麼感覺?有出現多吃一粒的意欲嗎?

筆者曾以龍眼乾作練習,吃了廿幾年龍眼乾,才知道它的味道竟是如此複雜。除了甜味,它甚至有咖啡豆的焦香,吞嚥後口腔仍殘留甘甜。才發現日常生活裏白白被錯過的感受,實在太多。

參考書籍:
Mindfulness: An Eight-Week Plan for Finding Peace in a Frantic World
by Mark Williams, Danny Penman








關於人性的探究


"人性本善"實驗! 嬰兒擇善棄惡

2014/02/13 18:58 王皓 編譯
  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耗時八年,針對兩歲以下幼兒進行研究,發現人類天生就有分辨善惡的能力,即使是三個月大的貝比,也知道親近善良,遠離邪惡。more



  1. 從後面出現一個黃色三角形積木,將登山者推上山頂,然後沿著原路退出。
  2. 從上面出現一個藍色正方形積木,將登山者擠到山下,之後也沿著原路退出。



                          米爾格倫實驗 Milgram experiment











同情與同理




影片一   同情與同理有何不同?  如何增進同理心?







                              影片二  如何安慰悲傷的人? 如何增進兒童/青少年的挫折容忍力?

lost and found

影片三 : 情感如何產生? 人是否需要情感的羈絆?


影片四  影片中母親與小女孩的對話,有什麼輔導的意義? 如何輔導使個體擁有健康的情緒?

19881988jay  發佈日期:2012116

這是脫口秀主持人Jimmy Kimmel在今年萬聖節又請各父母騙小孩吃光他們的萬聖節糖果,然後拍出他們的反應上傳YouTube,去年大多是小孩大哭大鬧,不過今年有些小孩卻異常可愛成熟。
以下是節目片段:
http://youtu.be/WOlpdd7y8MI
其中最後一個小女孩特別讓人憐惜可愛(影片來源)
http://youtu.be/9gPktcV0A-g






What makes a good life? 長期追蹤研究的啟示









親近關係的特徵:(李政賢,2011,Ch11)
1.相知: 適當的自我揭露與相互了解
2.信賴:相信彼此不會傷害,保有信心。
3.關懷:真心的關切對方,持續維繫彼此的關係。
4.相互依賴:保持生活一定的交會,相互影響共同成長。
5.互為一體性:共同體的意識與感知。
6.承諾:即使經歷關係的起伏,仍然不放棄彼此的關係。



人性的探討~天生變態&男女大腦的不同









Daniel Goleman, author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sks why we aren't more compassionate more of the time.  Daniel goleman on compassion








助人與利他





利他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有 助確保種族生存。 
能合作與利他的個體較能生存 且將利他的基因傳給後代(物競 天擇)Campbell(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