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7日 星期一

心理健康與正向心理特質






















衝動系統與反思控制系統的啟動~延宕滿足與抗拒誘惑



1970年代,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帶領學生在史丹佛大學的附設幼稚園進行一個測試。他們讓接受測試的孩子單獨留在房間內,給他一塊棉花糖,告訴他:我會離開15分鐘,如果這段期間你沒有把棉花糖吃掉,那我就再給你一塊。
米歇爾教授之後持續追蹤這群受試者,發現驚人的結果:當初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無論是學業、經濟、健康、甚至人際關係的成就都比較高。











正向情緒的培養與幸福感的促進cultivate well-being























葡萄乾冥想(The Raisin Meditation):摘自 正念進食

抽5-10分鐘獨處,確保不會被家人、朋友或手提電話打擾。預備數粒葡萄乾(或其他果乾、果仁),亦可準備紙和筆在完成後記錄你的感受。以下8點指引可在事前看一遍,但毋須過分執着程序。

1. 拿起

取一粒葡萄乾放掌心,或放在拇指和食指之間。感受到它的重量嗎?

2. 觀看

不要急着放入口,花些時間觀看葡萄乾,想像自己從火星來到地球,一生都未看過這樣的東西。也想像自己準備要畫素描,留心它的形狀、陰影與光位,每一道皺痕、凹陷。

3. 觸摸

讓葡萄乾在拇指與食指間輕輕翻轉,留意它的質感,手指有何觸感?

4. 嗅聞

把葡萄乾湊近鼻前,保持正常呼吸,留意氣味。若沒有嗅到氣味,亦要感受這個觀察。

5. 入口

慢慢將葡萄乾拿近嘴巴,再輕放入口,同時留意手和舌頭的動作:手是怎樣準確安放它,而舌頭又是如何「接住」它?先不要咀嚼,花約半分鐘留意口腔的感覺。

6. 咀嚼

留心每一咬葡萄乾有否釋出味道?牙齒咬合時它的質感又是怎樣?繼續緩慢地咀嚼,但先不要吞下肚。

7. 下嚥

看看你可否偵測腦內出現吞下葡萄乾的意圖,留意舌頭在吞嚥前後的動作。

8. 回味

花少少時間回味,葡萄乾有Aftertaste麼?吃完有甚麼感覺?有出現多吃一粒的意欲嗎?

筆者曾以龍眼乾作練習,吃了廿幾年龍眼乾,才知道它的味道竟是如此複雜。除了甜味,它甚至有咖啡豆的焦香,吞嚥後口腔仍殘留甘甜。才發現日常生活裏白白被錯過的感受,實在太多。

參考書籍:
Mindfulness: An Eight-Week Plan for Finding Peace in a Frantic World
by Mark Williams, Danny Penman








關於人性的探究


"人性本善"實驗! 嬰兒擇善棄惡

2014/02/13 18:58 王皓 編譯
  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耗時八年,針對兩歲以下幼兒進行研究,發現人類天生就有分辨善惡的能力,即使是三個月大的貝比,也知道親近善良,遠離邪惡。more



  1. 從後面出現一個黃色三角形積木,將登山者推上山頂,然後沿著原路退出。
  2. 從上面出現一個藍色正方形積木,將登山者擠到山下,之後也沿著原路退出。



                          米爾格倫實驗 Milgram experiment











同情與同理




影片一   同情與同理有何不同?  如何增進同理心?







                              影片二  如何安慰悲傷的人? 如何增進兒童/青少年的挫折容忍力?

lost and found

影片三 : 情感如何產生? 人是否需要情感的羈絆?


影片四  影片中母親與小女孩的對話,有什麼輔導的意義? 如何輔導使個體擁有健康的情緒?

19881988jay  發佈日期:2012116

這是脫口秀主持人Jimmy Kimmel在今年萬聖節又請各父母騙小孩吃光他們的萬聖節糖果,然後拍出他們的反應上傳YouTube,去年大多是小孩大哭大鬧,不過今年有些小孩卻異常可愛成熟。
以下是節目片段:
http://youtu.be/WOlpdd7y8MI
其中最後一個小女孩特別讓人憐惜可愛(影片來源)
http://youtu.be/9gPktcV0A-g






What makes a good life? 長期追蹤研究的啟示









親近關係的特徵:(李政賢,2011,Ch11)
1.相知: 適當的自我揭露與相互了解
2.信賴:相信彼此不會傷害,保有信心。
3.關懷:真心的關切對方,持續維繫彼此的關係。
4.相互依賴:保持生活一定的交會,相互影響共同成長。
5.互為一體性:共同體的意識與感知。
6.承諾:即使經歷關係的起伏,仍然不放棄彼此的關係。



人性的探討~天生變態&男女大腦的不同









Daniel Goleman, author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sks why we aren't more compassionate more of the time.  Daniel goleman on compassion








助人與利他





利他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有 助確保種族生存。 
能合作與利他的個體較能生存 且將利他的基因傳給後代(物競 天擇)Campbell(1965)。








2019年5月29日 星期三

生命教育







© 由 Storm Media Group 提供
編按:媽媽過世之後,少了平時的的耳提面命、瞻前顧後,孩子該怎麼獨自面對親友、處理後事,度過沒有媽媽的第一個生日?插畫家母女聯手出書,從事後第一天寫到兩萬天,以風趣慧黠的筆調,教導女兒正視情緒、整頓生活、生養下代、不忘珍視生命事物。




爺爺的天堂筆記本──死後守護家人的10種方法

精華簡文

爺爺的天堂筆記本──死後守護家人的10種方法


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思考~人類可塑性、反社會人格與暴力20140521-20160510

人類的可塑性(引自 「改變」一書,遠流出版)
1.個體的行為有多少是受到立即環境的影響? (現在)
2.個體的行為有多少是受到過去情境的影響? (過去)
3.個體的行為有多少是受到他本身是個怎樣的人影響? (個性‧本性)
4.個體的行為有多少是受到他自己決定要怎麼做的影響?(選擇)
5.假設你對個體解釋他這樣做是不對的,你建議他改變。他同意他應該悔改,他也表示想要悔改。個體可以改變得多徹底? (接受勸導而改變)

6.假設你從來沒有跟個體談過他的行為。 你認為個體會改變多少? (自發性的改變)

個案.鄭捷事件

聯合報社評指出,反社會人格的一大特徵是「無罪惡感」,不會有良心上的譴責,與鄭捷犯案後的無悔意表現相切合。......鄭捷事件「暴露了年輕世代反社會、缺乏良知的危險心靈。」



1.鄭捷隨機殺人案起訴書


2.「若出去不會再殺人」 鄭捷被噓

北捷殺人案昨天辯論終結,凶嫌鄭捷律師主張鄭捷有悔意,無判死刑理由;檢方論告痛批鄭捷「想死又怕痛」,手段凶殘且無悔,「人神共憤」,求處四個死刑。鄭捷則在最後陳述時說,他造成的傷害無法彌補,但願接受心理治療,若有機會出去,不會再殺人。鄭的這番話立即卻引來旁聽席民眾噓聲。
鄭捷的律師說,鄭捷社會化程度低,思考能力與未成年者無異,沒有家庭、學校協助他承擔壓力;而他被鑑定出患有葛瑞夫茲氏症等情緒障礙,無法排除殺人是因患病而導致。

3.鄭捷冷血告白 死刑我不在意


4.寫鄭捷判決邊落淚 女法官常揪心

連雅婷認為,鄭捷犯案過程的任何一個環節,只要有人多費心,多給予一些關懷與注意,或許結果就會不一樣,對於鄭捷青少年時期的特殊個性、情緒表現,在卷證中有部分事情,就可見端倪,而鄭捷的高中同學示警,東海大學若不僅指派教官處理,另請心理輔導人員陪同了解,或許整個結果就會全然不同了。

但這不是要怪罪父母、學校,從卷證等資料,鄭捷國小、國中所就讀的學校,都可知道鄭捷父母非常費心安排、關注其教育、生活,甚至鄭捷就讀大學,母親每天都會跟鄭捷聯繫,但鄭捷真的個特殊的小孩,畢竟每個人成長、生活歷程都會遭遇挫折,不可能永遠順遂,但鄭捷卻選擇如此激烈的方式回應內心不安。

對一般人而言,如果和同學相處不睦,通常只會選擇不再往來,頂多記恨一陣子,鄭捷卻誓言報仇、殺人,且這道陰影還不斷在他內心蔓延滋長,最後竟演變成捷運喋血的瘋狂隨機殺人行動。

連雅婷認為,鄭捷的人際關係,其實並沒有他自己想像中的那麼差,只是他太過自我中心、自戀,要所有人都仰慕他。


表達心理治療及諮商的需求
鄭捷的父母前幾天寫信給法院,表示對兒子殺人的行為,造成無辜死傷感到痛心,他們不知兒子殺人的動機,願與兒子一起接受心理治療及諮商,並強調非為兒子求情,而是希望透過心理治療,找出兒子殺人的「答案」,協助社會防範,避免再有類似的案件發生。


5.我們了解22歲的鄭捷了嗎?

6.小燈泡媽媽文
鄭捷很快的就執行死刑,意即就這樣失去了一個研究與瞭解的對象,他死掉了,然後呢?繼續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繼續速速執行??從過往的訊息來看,鄭捷是想死的人,所以藉由殺人來讓自己死,這樣的結束如他所求,那有什麼意義?鄭捷無精神異常,能清楚表達,也是生活相對比較不被社會邊緣化的,更應該要好好加以瞭解,到底他們是為什麼?他在想什麼?在生命發展的過程中,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他從國小就想殺人,為什麼家庭、學校、親人、朋友、社會,沒能接住他?
國家是不是最少應該要給大家一個交代,好好剖析犯罪者以及整個事件的原因,給社會一個「理解」的機會,社會才有辦法走的更遠更好。唯有當我們瞭解這個人是怎麼一步步走向犯罪,我們才有機會談改善、談預防。否則,我們就真的只是永遠的活在一個未知的恐懼之中。
請問國家,執行死刑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做完該做的功課?!



7.改變源頭導致暴力的行為